第 45 章(2 / 3)
辛奕等作了上学远行前的告别。
尽管走到哪里,慕仲兰都得到了别人的祝福,但她就是高兴不起来,心情被离别的阴霾笼罩着,就像下雨的天空一样,灰蒙蒙的。
当天晚上,到杨天星家去学习时,慕仲兰以为会像前一天晚上说好的那样,继续学习《易经》呢,没想到,杨苗看到慕仲兰后,临时决定改为学习《维摩诘所说经》了。
看到慕仲兰有些低沉的心态,杨苗说,“仲兰,我们今晚不学《易经》了吧,改成《维摩诘所说经》好不好?后天你就要去外地上学了,今晚是我们一起学习的最后一晚,以后好久都不能再见面了,也不知道在杭州你会遇到些什么人和事,最后一晚咱们一起学点佛可能更好,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你都要靠自己来开解好自己。”
? 于是,在杨苗的诱导和提示下,慕仲兰逐渐认识到《维摩诘所说经》尽管蕴含了许多精微深邃的佛学智慧,但对普通人的修行具有很大指导意义的,应该说是如下三个观念:
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的净土观
虽然跟舍利弗一样,处在俗世的人大都认为,我们所寄身其中的娑婆世界是充满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和秽恶的,而那净土世界,只是一个理想的、存在于彼岸的他方世界。
但是,《维摩诘所说经》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这就是说,这个世界是否为佛国净土,不在于这个世界,而在于人们的内心。人们的心怎样,所看到的世界就怎样。
当内心充满着喜乐安详的时候,所看到的就会是一个充满积极与阳光的净土世界。
反之,如果心灵中充斥着仇恨、嫉妒与愤怒等时,即使真的到了那个所谓的“净土世界”,所看到的也只会是满目疮痍和秽恶充满。
一个人若想要觅得净土,首先就要清净自己的本心,只要心中能够保持自在、随顺、清净,那么所看到的世界也就清净了。
换言之,外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就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显化,佛法就在这个世间,只有在我们的身心上自净自了,才是最根本与最彻底的途径。
二、“一切烦恼为如来种”的成佛观
《维摩诘所说经》说:“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一切烦恼为如来种。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也就是说,生活中的各种委屈烦恼,恰恰就是获得觉悟的菩提种子,一个人在委屈、烦恼与挫折的泥沼中陷得越深,其最终获得的觉悟就越大。
在世间生活,人人都会有烦恼和困惑,也都会有很多想不通的事情。这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这世界就是阴和阳,有正就有反的,莲花是从污泥中生长出来的,你的烦恼越多,将来你内在生出的莲花可能就越盛,智慧可能就越通达。
当你学会在烦恼与困惑中思考的时候,你已经开始进步了,也许你今天想不通,明天也想不通,但是总有一天会想通。而当那一天到来的时候,你的内在认知层次很有可能跃升一个,乃至好几个层级,因此带给你突飞猛进的成长。
三、“一切法是道场”的修行观
在《维摩诘所说经》中,当光严童子问维摩诘“道场者何所是”时,维摩诘回答他,直心、发行、深心、菩提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慈、悲、喜、舍、神通、解脱、方便、四摄、多闻、伏心、三十七品、谛、缘起、诸烦恼、众生、一切法、降魔、三界、狮子吼、力无畏不共法和三明等等,都是道场。
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处处皆道场。
学习、工作与生活中的一切时间与地点,无一处不是修行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