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考前补习班”(2 / 3)
于是让官吏勋贵名下的酒楼在两个月内全都有了生意,这些士子既然舍得到秦淮河一掷千金,自然一舍得掏点银子吃顿好的。届时也省得外人闲话说国子监黑了士子的伙食费……真心话说,国子监的学究们还真不差这么点儿伙食费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代中的国子监虽然名声不太好,但能在国子监任职的人却不是太差。为满清修订,按理,能泼的脏水都泼上去了,但正史之上对历任国子监祭酒的评价却还是相对比较正面的。
有明一代,户、礼、刑、工、兵、吏这六部,或在军饷上克扣、分红,或在官员考评提拔上受贿,或在重点工程上贪污,油水颇足;御史台本来还是清贵之职,但遗憾的是,史书上记载的“拿钱发帖”的五毛御史为数颇多,故而也不见得有什么好名声。
若论“穷”,也就是翰林和国子监了。不过随着“非翰林不得入阁”这一潜规则的普及,翰林的日子也渐渐好了。唯独这国子监,算得上是清水衙门,卖监生名额的钱那也是补贴国库的,吃肉、喝汤的都是“上面的人”,国子监的穷巴巴们连闻香的机会都没有;这种巨额的“择校费”,完全就是执行的是“收支两条线”的廉政政策,收上来的钱都直接进了财政账户,国子监顶着骂名跟着后面闻香。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始终都是将“办教育”停留在口号上,该掏钱的时候无不是抠抠索索
,再苦不能苦权贵,再穷不能穷官员嘛!等权贵和官员们爽透了,才轮到学子们分食残羹冷炙。所以说,让天朝的封建独裁者们掏钱办好教育,简直就是天大的笑话,他们巴不得百姓们个个儿都傻乎乎地当羊羔一般挨宰。
被“发配”到这个部门工作的不外乎几种:第一种便是确实是醉心学问的大家,这类人提建议、发表看法是可以的,著书立说也是牛叉的,但办实事有点难度。如同现在的所谓经济学家,十个经济学家能提出二十种不同的观点,吵到最后非但没统一,反而变成了四十种观点,而且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等危机爆发之后每个人都会拍拍胸脯说“怎么样?我说得没错吧?应该听我的吧?”但是让他们去具体操作的时候,基本都是血本无归。
第二种是犯错误的。这个“错误”指的是官场上不会做人的,只能做到“让群众满意”却不能做到“让领导和同僚满意”的人,一般也会被挤兑到这里来教书。
第三种则是实在看不惯官场习气,宁可在这种地方混一辈子的。譬如方涛的先生金清。
总体来说,国子监还算是个不错的地方,最起码是天朝第一黑锅。如今大灾连连,物价涨得厉害,国子监就算再没良心,也实在不太方便从伙食方面下黑手。
所以,祭酒大人对上面的提议表示非常赞同:反正不论收多少钱国子监都落不到好处,还不如干脆点儿,谁的酒楼想捞钱就来捞,你们自己头破血流抢份额去,到时候国子监不顶骂名就行。
这也算得上是一拍即合、狼狈为奸、沆瀣一气、蛇鼠一窝……停!主角是伟光正的,不容许如此玷污。
条件都谈妥了,祭酒大人自然也就有了底气。走到前面扯开嗓门将这些有“
作风问题”的士子们好好地训斥了一番,从三皇五帝说到夏桀商纣,从秦皇汉武说到桓灵隋炀,引经据典、骈散结合,通篇如行云流水,对仗平仄无一不佳,勘称骂街登顶之作。
士子们倒还罢了,方涛却停得冷汗直冒:娘的,骂街都这么牛……
好不容易等祭酒大人发泄完了,方涛才开始办正事:在场所有士子勘合身份文书之后,立刻押送至国子监温书备考,直到乡试结束,任何人不得擅自离开。
虽然士子集体大哗,然而祭酒大人在场,这个处理结果显然代表了教育主管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