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2 / 3)

加入书签

西边被拿来当厨房,一个煤气炉子,不做饭的时候坐着开水壶,案板旁边一小堆摆放整齐的煤球。屋内陈设虽然简单,但杨母平常收拾的格外干净,这是个勤快人儿,也知道心疼孩子,要知道在缺衣少食的70年代,能养出个胖闺女,可是不容易的。

想当年,杨玉兰同志作为家里最小的女儿,执意不顾家里的反对,非要跟着一群同学去首都,当年通信还不发达,一去就是几年没音信,回来之后就抱着个奶娃娃,给老人气个半死,审问了好几天,杨玉兰也不肯招出孩子的父亲是谁。

后来,作为受过高中教育的文化人,杨玉兰被安排进城,到棉纺织厂做工,那时候农村人能进城,可是相当了不得的,但只是临时工,安排不了户口,平时吃住都在厂里,有集体宿舍,没法带孩子。

杨玉兰舍不得孩子,她爹娘保证会照顾好杨依依这个奶娃娃,杨玉兰才狠心进了城,到了厂里赶上大生产,全车间整整忙了3个月才缓过来,杨玉兰又等了半个月,拿到休假就紧赶慢赶,回村里看孩子。

这一看,杨玉兰眼泪都掉下来了,1岁8个月的杨依依小脸黑黄,头发也乱蓬蓬的,正跟舅舅家的大宝抢一口窝窝头吃,小伊伊人小,力气也不大,紧紧扒着大宝不放,眼睛直勾的盯着窝窝头,活像饿狠了的小狼。

为此杨玉兰发了狠,收拾了几件衣服,抱着小伊伊头也不回地离了家,母女俩进了城,先在工厂的集体宿舍里对付了一段时间,后来厂里有位好心的尤爷爷私下里租了一个屋子给杨玉兰,母女俩这才算是在城里安了家。

杨玉兰在厂里做了十多年临时工,至今也没转正。厂里的编制工人是每个月36元的工资,杨玉兰只能拿一半,17.84元,好在家里人口简单,杨玉兰又是个精打细算、会过日子的主,精心盘算下来,母女俩的日子过的也不差。

一看到杨玉兰,杨依依油然生出一股亲切和熟悉感,她不自觉地走上前去,挨在娘身边磨磨蹭蹭,闻到母亲身上熟悉的皂角清香,杨依依的心安定了下来,她亲热地搂着杨玉兰,“娘,今天吃啥啊?”

“你想吃啥?”杨玉兰笑着回应。

“我想吃肉,咱们家还有肉吗?”

“肉没了,吃面条好不好,给你多加两勺猪油。”

“行,”有猪油也很不错啦,毕竟是在70年代,我还能要求什么呢?杨依依拍了拍小肚子,俏皮地吐了下舌头。

杨玉兰把两碗面端上来,大的那碗给女儿,加过猪油的面条汤油的发亮,上面还窝着一个荷包蛋,撒了点葱花,喷香,杨依依中午就没吃好,三下五除二就吃了个精光。

吃过饭,杨玉兰问女儿今天怎么没去补习班,“忘了”杨依依笑眯眯地说,实际上她连补习班在哪儿都不知道,杨玉兰也不咋关心,这个年代可没有卷教育一说,杨玉兰给孩子交钱上补习班,也只是让杨依依有个去处,顺带儿学点基础文化知识,

在杨玉兰眼里,孩子吃好穿暖是最重要的,至于学习,反正孩子还小,可以慢慢来。

刚好附近赵志刚的弟妹王秀梅为了补贴家用,私下开了一个补习班,她和丈夫赵国刚一个初中生,一个高中生,教一群小孩子还是没啥问题的。

对于这个补习班,小孩子们懵懵懂懂,大人们还是看的比较长远,国家需要的就是有知识的人才,教育,得从娃娃抓起,所以稍微有点条件的家庭,都把孩子往补习班送。

大人们的苦心,小孩子们可理解不了,打头的就是杨依依这波懒孩子,死活不要去上学,杨玉兰前脚刚走,后脚闺女就偷偷溜出补习班玩去了。

补习班开起来大半年了,杨依依两天打鱼,三天晒网,班里的孩子都混熟了,该学的知识一个也没进到脑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