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修书(1 / 3)

加入书签

宫中的储经阁,是西梁最大的书库。

储经阁里珍藏着近四百年的藏书,范围涉及西梁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甚至还有中原不少的资料,堪称是一座宝库。西梁历代皇帝都十分重视储经阁的藏书,由内务府垂直管理,而储经阁日常养护管理的经费也可以向钱粮司申请,由皇帝直接批准。正是有了朝廷的垂范,民间敬书读书一时蔚然成风,全国各地的私学都兴办了不少。

唯独遗憾的是,这般风气在赵宝琮继位后就戛然而止了。

赵宝琮本身对经史子集毫无兴趣,也懒得关注储经阁的维护,至于钱粮司会不会拨款更是她不会关心的问题。林焕与她提过几次,但她兴趣缺缺,只说与其把钱用在抄书上还不如花在三大营上来得实际,一来二去,储经阁便愈发无人问津了。

而此时此刻,赵宝琮回想起当年的所作所为,恨不得把头发都揪掉一把。

正如林焕所说,开科举首先要有试题,试题的范围自然要从经史子集里去提炼,这份重任自然就落在了储经阁身上。但当赵宝琮将储经阁的司阁颜顺安叫来询问时,这位须发皆白的老头子直接将一份清单呈上去,便一言不发了。

赵宝琮一看,清单上列出了已损毁书目和需修复书目,密密麻麻足有上万本,完好的不足十之一二。这个数字未免太过震撼,赵宝琮也不由得不愉,“储经阁既是大梁的经典精华所在,又岂能疏于养护,损毁至此?”

“养护书籍要用芸香驱虫,还要用檀香木制书箱和书架储存,以储经阁的体量,一年至少要用掉两万斤的芸香和八千斤的檀香,起码一万两白银,但到昭明元年,储经阁一年也只能获拨三千两白银。”颜顺安梗着脖子,一桩桩一件件地与赵宝琮算账,“蠹虫乃藏书大敌,除却熏香驱虫外,还要定时晾晒。储经阁原本有一片晒书场,但如今早就被内务司占了建库房,冬春还好,一到夏秋雨季,阁中的书都要烂一大片的。”

“那便去让钱粮司全额拨付啊。”赵宝琮觉得荒谬,“给储经阁的拨款都是先帝定下的份额,钱粮司岂能克扣?至于内务司,让他把占了的地方让出来便是了。”

“问起钱粮司,那就是三个字,没有钱。”颜顺安的态度恭敬且倔强,“储经阁连例银都发不出来,钱粮司的钱要发军饷要治水要筑堤,总之是没有一个铜子能多余出来。内务司更是盛气凌人,直言储经阁是占着茅坑不那什么,白糟蹋了那么大一片空地,直接就征走了。”

这话着实是闻者伤心听者流泪,赵宝琮也没想到储经阁竟然凄惨至此。她揉揉额头,无奈道,“那你便上个折子,朕去给你要钱。”

“景德四年的时候臣就上过折子了,杳无音信。”颜顺安冷硬地扔下一句话。

景德是赵宝琮继位而未亲政时用的年号,景德四年,她正十六岁,万事都扔给了顾辞处置。顾辞本身就对储经阁不甚关注,赵宝琮那时也是个游手好闲的,这一封折子大概如石沉大海,连个水花都没溅起来。

追根溯源,原来还是她自己的问题。

“就算,朕那时疏忽了储经阁的养护,但先帝在时总不曾忽略吧?”赵宝琮还是试着想挽回一些,“从先帝薨逝到现在,短短七八年,储经阁的藏书便损毁至此?”

“纸质的书籍,即使只有一年疏于管护也会脆裂生霉,木制的雕版,三年不管就会腐朽。”颜顺安痛心疾首,“查阅或许只需一时,但护书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用心,光是用的时候想起养护,临时抱佛脚,没用!”

赵宝琮无缘无故挨了顿教训,脸都黑了,但面对颜顺安这种又轴又犟的老臣,她也没什么办法,只能妥协道,“知道了知道了,朕去钱粮司要钱,朕去给你要钱,行了吧?”

待送走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