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桓温的野望(1 / 2)
前秦的军队长驱东进,十月二十六日,包围了邺城。
慕容德在邺城以南苟着。
慕容德看着眼前众人道:“各位,国事艰难至此。我也不再强留各位,各奔东西去吧。”
几个将领对视一眼:“大王,大燕是不是要灭亡了?”慕容德点了点头,“将带出来的军饷分发给士卒,让他们走吧。”
……
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晋军围城。
这件事要从之前说起了,当年枋头之战桓温兵败后,退至山阳,收集散卒,并将战败之罪委于袁真。他上书朝廷,请废袁真为庶人。袁真不服,据寿春叛变,并暗中勾结前秦、前燕。
朝廷不但不敢追究桓温的兵败之责,还命侍中罗含带着牛酒到山阳犒劳桓温,并任命其子桓熙为豫州刺史。后来,桓温又移镇广陵。
太和五年(370年)二月,袁真病死,部将朱辅拥立其子袁瑾为豫州刺史。前燕、前秦都遣军援助袁瑾,桓温命部将竺瑶、矫阳之率军迎战。燕军先至,在武丘与竺瑶交战,结果大败而回。同年八月,桓温率二万军队攻打寿春,并筑起长围,将城池团团围困。袁瑾只得婴城固守。
时间就来到了现在,桓温大军继续围着寿春,但是只围不攻。
时间来到潞州大战之前,晋军大营:
桓温正和封孚对弈着,桓温眼睛一眯:“先生以为我大军何时能攻破寿春?”
封孚道:“全在大司马一念之间。”
桓温反问道:“这是为何?”
封孚道“大司马何故明知故问,寿春之地,论将论兵不及大司马多矣。燕秦大战在即,无论谁输谁赢都不会放弃寿春这一战略重地。大司马围着寿春实际上就是想将来吃掉前来的援军,进而收复寿春,挽回北伐大败的声誉。”
桓温落下一子:“先生看得透彻。”桓温升起了爱才之心:“先生出自渤海封氏,颇有士君子之赞誉。燕主羸弱,慕容评主政,我看此番燕国是要有亡国之危。先生何不投效于我,入我幕府,参掌机要。有什么要求先生尽管提。”
封孚笑着拒绝了:“大司马厚爱,封孚已为燕臣,岂可再侍二主。”
桓温笑着继续下棋。封孚则一直呆在晋军大营里,时不时找桓温对弈,或是找桓温的谋士郗超辩论佛儒,再或者找桓温的大司马主簿王珣研究行书。
潞州大战燕国溃败的消息传来,封孚一见到桓温就高声贺喜道:“外臣恭贺大司马,贺喜大司马,事情定矣!”
桓温面色如常:“若是先生为了寿春之事不必惊讶,这不正是昔日与先生对弈时所言的结果吗?”
封孚摇头道:“大司马有通天之喜尚不自知矣。”
桓温惊讶道:“何喜之有?”
封孚没有说话只是环顾四周,桓温挥退众人只留下了参军郗超、主簿王珣。
“此间都是我信得过的人,但说无妨。”
封孚道:“大司马将有威加九锡之喜。”
桓温一脸懵:“处道啊,你且说明白些。”
封孚说道:“大司马以为燕国能守否?”
郗超接话道:“处道,你我心知肚明燕国有亡国之危。”
封孚道:“这正是我说大司马有喜的原因。我是大燕大司马府左司马,此番前来就是为了送滔天之功于大司马。
我主中山王少年英才,早知大燕有亡国之危,所以派遣我南下,希望到时候能够借大司马羽翼庇护一二。
中山王冲,燕景昭帝与可足浑太后之子,燕主之弟,高官贵戚于燕。燕国将亡便有复国之心。大司马当世韩白,总统晋国六军,万望相助一二,北定关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