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第一百四十四章(2 / 3)
绍拜在庞德公门下,素与庞德公素有往来的崔钧崔州平倒是主动表示可来州头相迎,从中引见。
既不想孤注一掷站明立场,也不愿得罪了李睦,崔氏一族的取舍应对,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士族对于李睦为荆州牧的态度。
一叶扁舟,乘风乘水,看似优雅潇洒的画面其实半点都没有想象当中的意境。
小舟不比战船,吃水浅,船舷低,只要人在船上稍稍一动,就能带起一阵毫无规则地左右摇摆,水花拍打着船舷,几欲漫进船里来。
李睦是只旱鸭子,骑得了马却下不得水。被晃了半晌,虽不至于晕船,却一时不禁有些脚步发飘。
相比之下,孙绍这个小家伙从小出生在水乡里,倒是半点都不怵。提着衣摆,当先从船头跃下,先匆匆朝崔钧回一礼,然后转身向李睦伸出手:“二叔小心脚下。”
周瑜轻轻一笑,一手撑住竹篙,借着微微侧身的动作,不动声色地腾出另一手稳稳托住她的背脊。
前面由孙绍扶着,背后又有周瑜托着,李睦慢慢起身,慢慢下船,站稳了脚步,方才向崔钧拱手。
崔钧的目光在孙绍身上一掠而过,目中透着几分出乎意料地惊异之色。他们几个知交平日里论及天下之事,说到江东这对叔侄时,多半都以为凭孙权的军功名望,他的让位之举孙绍未必能领情。但此时孙绍回身搀扶李睦的动作实在太过自然,若是真心如此,则此子重情而性端,确是可教之才。而若只是做给他看的,这点年纪就能有如此城府,此子将来……也必能有一番常人不能及的成就。
感觉到孙绍有点紧张,李睦很自然地摸了摸他的头,将他被风吹得微乱的额发理了理,这才与崔钧寒暄:“久闻崔州平才名,今日得见,实在有幸。”
崔钧心里已然判断出这叔侄两人之间的关系如何,笑容疏朗,连道不敢,又向最后下船的周瑜施礼:“吴侯冲龄便有开辟盐田之决断,活民无数,富一郡而充一州,州牧又不战而屈曹兵,使荆州百姓免受战争之苦,两位仁心德政,方是吾辈之幸。”
世人皆知吴郡盐田乃是周公瑾之妻太史氏之创,但他不好当其面而言其妻,只能言孙绍和李睦的功绩,却向周瑜深深一揖。
周瑜听出他言外之意,笑着抬手还礼。
李睦在孙绍的肩上轻轻一拍:“如此,便有劳州平为阿绍引见庞公,我与公瑾便在此处静候佳音。”
崔钧一愣:“两位不同去?”
周瑜微微一笑:“庞公乃世外高士,我等贸然而来,怕已惹他不喜。若是同去,怕是要连带着误了阿绍。”
李睦是荆州牧,他是南郡太守,督领三军,他们两人送孙绍前来求学拜师还能说一个是叔侄之情,一个是君臣之义,但要是一起凑到庞德公面前,怕是这位立志一世隐于山林之间,却又有一族人在身后的高士要生出些旁的误会来。
其实,崔钧等人在收到徐庶的来信时,也是以为李睦是要以送学为由,请庞德公出山。故而他家中族长才会同意他主动来迎。若是李睦能请得动庞德公出山,崔氏一族为其效力,也未尝不可。
李睦当然不是不愿意请庞德公出山,她只是有自知之明而已。历史上经刘表、刘备和曹操、孙权,都没能请动他,她可不认为和这几位相比,她有虎躯一震,就能令人纳头来拜的本事。
因而,她把主意都动到了孙绍身上。
庞德公虽不出仕,但其门下弟子,以及交游的友人,无一不是赫赫有名的千古名士。再加上他的声望,在荆州士族及北方士族中,都极有影响力。孙绍若是能拜入他门下,那与这些人不是同窗,便是旧时,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句话,李睦早就给他讲过。
就像是后世为孩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