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第一百三十章(2 / 3)

加入书签

公与袁绍相持官渡,虽敌十倍之兵,却有胜局在望,到时候,都督退兵,必为追击,不退,则腹背受敌,有此三害,彧心中甚惑,明若公瑾,又怎会不辨得失,举兵来此袭城?”

因人数不多,又都是骑兵马队,周瑜的这个军帐支得随意,并不似往日的中军帐那般宽敞。四面帐幕低垂,两人两案,周身的空间就略显狭小了。而正是由于空间不大,荀彧衣袂上的熏香气息更是明显,暗幽浮动,仿似随着微颤的火光铺陈开来,衬着他腰背笔挺,肩膀瘦削,犹如寒梅风骨,傲立风霜。

明明是来游说周瑜退兵,这一番话却连捧带劝,说得极有水平,委婉谦和,又言明了厉害,可谓绵里藏针。

他所言的“三害”,周瑜心中自然知晓。

事实上,在那一段没有李睦的梦境中,孙策就欲趁曹操与袁绍官渡苦战时偷袭许昌,除了无盟约之言,他劝阻其北上的理由也差不多正如荀彧方才所言。然而,此番兵出许昌,试探曹军虚实是一方面,迷惑袁绍在阵前全力攻曹又是另一方面,而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件事,是李睦提出来,他又从来没想到过的——正着落在荀彧身上。

“瑜此来,不为许都,只为令君耳。”周瑜轻然一笑,也不管荀彧脸上露出的讶然之色是真是假,还是根本就不信他的说法,为他斟满一盏茶,做了个请的手势,“令君佐曹公,若欲为当世管子,则瑜即刻拔营继续北上,也助曹公一臂之力。而若令君志在姜尚……则瑜纵粉身碎骨,也定要拿下许昌,救天子与囹圄!”

管仲与姜尚都是古之圣贤,但两者的区别,前者辅佐齐桓公成就一方诸侯,奉迎周天子,君臣之义,从不有逾。而姜尚则是辅佐周文王推翻殷商□□,创数百年之基业。

不论其他,一个在天子暗弱的年代依旧终身奉行君臣之道,另一个则辅佐明君另立新朝。如今汉天子正如旧时暗弱的周天子一般,周瑜的言下之意很清楚,若曹操原恪守人臣之道,不生谋篡之心,那他与曹操之间的盟约依旧作数,他立即北上攻打邺城,乱袁绍军心,相助曹操。而若荀彧要做姜子牙,那曹操自然就是最后将会称帝的周文王,他今日死战许都,无论如何都要拖垮曹操。

荀彧闻言不由微微一愣。骑兵不宜攻城,他入营又不曾见到大型的攻城器械,就算周瑜所领这支兵马骁勇更胜虎豹骑,也断不可能撼动许都城门分毫。可见其意确如他所言,不为许都。但只要许都生兵戈,远在官渡的曹操必然心中难安,军中的士气也定会受到极大的打击,以少击多,若再临军心不安,对战袁绍,焉有胜算?

但任他心生七窍,也万想不到周瑜居然会暗指曹操有不臣之心。

“曹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纵身居高位,实是退让不可守也,非有异心耳!”此事实重,荀彧直起身,敛了笑容,目色坚定,“彧虽不才,却为汉臣。愿效曹公为明主,实乃敬他行事果决,有一扫寰宇之雷霆势,为当世能臣。周都督何以以此大不韪之罪相加?”

周瑜眉梢轻轻一挑,忙道一声不敢。

说实话,刚听李睦说曹操有不臣之心时他也觉得荒唐。曹操此人,心思诡诈又极要面子,专权跋扈,铲除异己,都是必然,但若说他不臣欲反……

周瑜却觉得他权势再大,也绝不至犯下这种自毁后路的错误。

但李睦一句“他不为自己考虑,总要为曹丕考虑。他不想做皇帝,曹丕却未必不想”仿佛黑暗之中骤然点亮的一星火光,令他猛然惊觉曹操已快近半百之年。

荀彧和他一样,目光都只放在曹操身上,他以曹操为对手,而荀彧以曹操为主,他们都忘了一直躲在曹操背后的公子丕。而李睦一心等孙绍长大后交权,故而抬眼就往后再看数十年,比起曹操,她却是将目光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