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韩信岭(2 / 2)

加入书签

争之地。

战国晚期成书的《吕氏春秋》中列出了时人认为最紧要的九处关隘,所谓天下九塞,其中的大汾塞(汾水关)就位于雀鼠谷中。

雀鼠谷位于灵石县中部,由北而南经两渡、翠峰、夏门、 南关四镇29个村庄中分灵石县全境,是太岳、吕梁两大山脉夹峙,中为汾河纵贯的典型峡谷。

雀鼠谷最初称“调鉴谷”,命名取义已不可考。汉魏时期称“冠爵津”, 冠爵系“鹳雀”的谐音,寓意为只有力大无穷的鹳雀才能飞越。民间俗称为“雀鼠谷”,形容其崎岖陡峭,唯有雀鼠才能穿越。

雀鼠谷以冷泉关(灵石东北冷泉村)为北口,以阴地关(灵石西南南关镇) 为南口,蜿蜒40余公里,最狭窄处三湾口两岸相距不足百米。唐代河东节度使萧珙曾在《河东节度高壁镇新建通济桥记》里描述此处为“金流汹涌,林麓森沉,东控介峦,西连白壁(关),峰巅万仞,壁峭千寻”,以至慨叹其“代郡雁门何越之有”!

雀鼠谷自古为南北交通咽喉要道,为汾河漕运最险要的地段,也是历史上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汉唐时期,雀鼠谷内先后有贯通南北的秦晋古道和贯通东西的雀鼠谷古道通过,都是当时的通衢大道,还先后设置有军事要塞冷泉关、汾水关、阴地关。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这里:“冠爵津,汾津名也,在界休县之西南,俗谓之雀鼠谷。数十里间道险隘,水左右悉结偏梁阁道,累石就路,萦带岩侧,或去水一丈,或高五六尺,上戴山阜, 下临绝涧,俗谓之鲁般桥。盖通古之津隘矣,亦在今之地险也。”

雀鼠谷由于特别的战略位置,历史上发生了太多战事,特别是隋唐之际, 隋大业十三年(617)李渊由太原南下,突破雀鼠谷,大破隋将宋老生于霍邑(今山西霍州);唐武德三年(620)秦王李世民由河东北上,突破雀鼠谷,击溃刘武周、宋金刚于介州(今山西介休)两役。

前者一举打通李唐西图关中的通道,成为隋唐兴替的关键之役;后者终结了初唐刘武周的割据与突厥的干涉, 赢得初唐的统一和巩固,揭开太平盛世贞观之治的序幕。

雀鼠谷两岸山峦主要植被是灌木,间有部分侧柏树丛。

自民国10年(1921)太原通风陵渡公路始建,到民国23年(1934)南同蒲铁路建成通车,无论是公路还是铁路,都要经过鼠雀谷才能南下。

而鬼子从太原盆地南下,后勤物资离不开铁路,自然便不能不全力打通鼠雀谷。

“听说韩信岭得名便是汉初三杰的韩信头颅埋藏于此而得名,今日希望兵仙在天有灵,保佑我等击退鬼子,保晋南百姓一方平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