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荆士达许都,孔明至丹徒终(3 / 3)

加入书签

济,故而不得不通过寻求外援以自保。

简言之,代表刘备的诸葛亮,能顺利与孙权缔结盟约固然可喜,但就算诸葛亮不成功,刘备实际上也无所谓。

江东情况与历史上的情况类似,在战与降的问题上,不仅存在江东系与淮泗系的争斗,甚至在淮泗集团内部,战与降意见也不统1。

当然了,曾受孙策知遇之恩、又被孙策临终托付江东的吕范,是坚定不移的主战派。

尽管吕范对赵旻不但极有好感,甚至颇有些崇拜后者。

综上所述,坚决抵抗赵旻的吕范,实际上问的并非是刘备的实力如何,而是刘备抵抗赵旻的决心…究竟有多大。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在被董卓提拔的名士中,蔡邕是个异类。

他既非董卓的乡党,也没有仕宦履历上的交集,但特别受到董卓的宠信,被待以国士之礼。

蔡邕也投桃报李,竭诚尽忠;最终被王允所杀。

蔡邕之于董卓,无异于班固之于窦宪,陈琳之于袁绍。

他们本质上,都是“望风承旨”的笔杆子。

(王)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后汉书蔡邕传》

蔡邕是兖州陈留人,曾被征召为司徒掾属,做的都是言官、史官1类的虚职。与陇西出身,活跃在并、凉2州的董卓着实无关。

从出身籍贯来看,蔡邕的同乡,陈留高氏与袁绍联姻(高干、高柔是袁绍外甥),而袁隗又与董卓合作,发迹或许与此有关。权作猜想。

但从仕宦履历来看,蔡邕与关中士族的关系则非同1般,尤其是与杨彪,马日磾等人亲善。

蔡邕曾与杨彪、马日磾等人共同撰写(续写)国史《东观汉记》,而杨彪与马日磾因为关中出身,都是董卓身边的红人。

复征(卢植)拜议郎,与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杨彪、韩说等并在东观,校中书《5经》记传,补续《汉记》。--《后汉书卢植传》

杨彪是弘农门阀,前文已述;马日磾则出身3辅(扶风),很受凉州集团的敬重。

蔡邕被杀时(192),马日磾曾奔走求情;李傕秉政时(192-195),马日磾亦曾亦太傅身份(上公)出使关东,和解义兵。

太尉马日磾驰往谓(王)允曰:“伯喈(蔡邕)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1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后汉书蔡邕传》

太傅马日磾,杖节安集关东(劝诸侯罢兵)。--《吴书孙讨逆传》

如果考虑到马日磾的籍贯(扶风)与黄琬的仕宦履历(右扶风)相吻合,2者之间或许又有旧交。

董卓提拔黄琬为3公(见前文),或许亦有此考虑。

总之董卓集团,大抵是1个通过“乡党”与“仕宦”为纽带结成的政治团体。因此蔡邕受到董卓的殊遇,也合情合理。

董卓与蔡邕关系极佳。

从“3互法事件”即可见1斑。

下1章咱们继续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