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论功行封赏,开府定计忙下(5 / 6)
-《吴书士燮传》
只不过彼时荆州早已丢失,交州又被孙权夺占;诸葛亮迫于形势,不敢向东吴提出领土诉求,只得退求其次,讨伐南中7郡。
需要注意,“西和诸戎”与“南抚夷越”,重在“和”与“抚”。但从《谯周传》来看,蜀汉政权对待南中豪帅,并未尽心笼络。
邓艾兵临城下时(263),刘禅曾1度打算逃往南中避难。最终作罢的原因,是因为南中“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属于典型的不安分地区。
南方(指南中7郡)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诸葛)亮南征,兵势逼之,穷乃幸从。--《蜀书谯周传》
不仅如此,诸葛亮南征之后,南中地区被迫“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仇怨”;如果刘禅“欲往依恃,恐必复反叛”。
是后(南中)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仇怨),此患国之人也。--《蜀书谯周传》
不难看出,“西和诸戎”与“南抚夷越”,本意不在南中7郡。
后世读者因为诸葛亮功德盖世,便把历史上发生的1切事件,都强行归入“未出茅庐而3分天下”的预言中,不免有神化伟人之嫌。
客观评价,诸葛亮足够伟大,《隆中对》也足够出彩,但不宜过分吹捧,乃至形成“多智而近妖”的失真形象。
诸葛亮以蜀1隅,抗衡中土。龙骧虎视,苞括4海;跨陵边疆,震荡宇内。虽然功业不遂,但不愧为1时人杰。
(诸葛)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4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蜀书诸葛亮传》
《隆中对》是诸葛亮出山的代表作,也是千百年来被口耳相传的不朽经典。本文就《隆中对》的具体细节展开探究分析,强调了交广地区与汉中地区的重要作用,同时重新梳理了“利尽南海”与“跨有荆益”的概念。
尤其需要注意,诸葛亮首次北伐(228)时,与新城太守孟达的双线配合,其实是对《隆中对》的实践。
首先是“天下有变”的背景。
彼时恰好处在曹丕驾崩(226),曹叡继位的震荡期,诸葛亮对战机的把握十分到位。其实曹丕去世翌年(227),诸葛亮已经进驻汉中,图谋北伐。
(诸葛亮)治戎讲武,以俟大举。(建兴)5年,率诸军北驻汉中。--《蜀书诸葛亮传》
其次是“命1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天下有变,则命1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隆中对》
刘备在世时,这个担子无疑落在关羽肩上;
彼时(228)在诸葛亮的运作之下,孟达则承担了这个角色。
有趣的是,孟达都督的东3郡,恰好被曹魏划入荆州(旧属益州),完全吻合“荆州之军”的预言。
最后则是“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秦川”。
由于彼时(228)刘备已死,因此“将军”的重任,便落在了诸葛亮的身上。
北伐之初,蜀军确实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乃至“关中响震”。
这与《隆中对》的预言1模1样。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南安、天水、安定3郡,叛魏应(诸葛)亮,关中响震。--《蜀书诸葛亮传》
只可惜孟达无关羽之才武,诸葛亮又无刘备的识人之明,阵前犯忌,所用非人;
最终孟达授首新城,马谡兵败街亭,谋划已久的北伐大业,也走向了风雨飘摇。
(诸葛)亮违众,拔(马)谡,统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