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战斗力的核心(3 / 4)

加入书签

好的技术,提高训练和战斗的效率,就需要大家都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行。在战场上,这些知识的重要性,并不输于武艺,甚至可能更重要。我们比起蛮族,主要的优势,恐怕也是在这里,而非蛮力上。”

“队列行军这些,都是上学堂的时候就练完的,展示起来也没什么意思。”马十柱向众人介绍道:“我们就直接展示下战阵功夫了。”

“怎么样?还可以吧?”杨老百户对郭康说道:“我们这边,哪怕没有战争,大家的训练也没停过,完全可以放心。”

张百户等人应了下来,回头就去喊人。马家庄的人都向后撤出,留出空间。他们这小一百号人,则直接散开,九个、十个一队,占满了场地。

表演完了一圈,马十柱挥手让众人停下来,然后继续道:“好,现在,背乘法表!”

“呃……”杨老百户一时也接不上话。

作为威力最大也最繁杂的武器,弩也是最费事的。士卒需要定期测量弩的实际拉力,并进行试射,把弩名、型号、编号、弓力、损耗、射程等等,都记录下来,定期检查更新。

“但是,弩在省事的同时,要求也变化了。弩的有效射程比弓远得多,按唐制,应当在一百五十步发射,是弓的两倍半之多。这种距离上,就不能平直地瞄准了,需要使用各种器械来辅助。”

张百户拿出哨子,吹了起来。众人跟着哨声,不断移动,变换阵型的方圆、长宽,一会儿排成个倒三角,一会儿排成圆阵。随后,张百户连续快吹几声,众人迅速散成三排,互相隔开一人多的空隙,后排对着前排的空缺,站稳身,挥拳演练起来。一通拳脚打完,张百户再次吹响口哨,众人便停了下来,收紧阵型,排齐队列。

“好,好。”义父称赞道:“那就让马家庄也展示一下吧。”

“宋朝时,有人挖掘出了汉朝的弩机。沈括观察了弩机实物,发现上面有明确的望山刻度。用望山刻度、箭镞位置,就能进行瞄准。沈括还研究了汉朝人留下的口诀,发现用弩的口诀,实际上是用勾股进行计算的算法。按照口诀试射,他那样没经验的人也能十中七八。”

于是,郭康对义父低声说了几句。而义父也是经常打仗的人,一下就明白了意思。

“练习弓箭的时候,还有个难题是撒放。箭尾的尾槽是扣在弦上的,而拇指又勾着旁边的弓弦,所以放箭时,动作必须干脆利索,否则就会干扰箭矢,无法准确命中。这又需要长期练习,体会其中的道理。而如果我们用器械,也可以干净利落地释放,弩机就有这种效果。”

可见,军队真正的核心,就是人本身。武器只有在士兵的手上,才能得到发挥,进而改进、发展。就算沈括复原出了汉朝的弩和配套设备,把这些东西给大宋的普通官兵,估计也是暴殄天物,很快就会回到宋军正常的水平了。

“可以试试,给那些没时间练弓箭的人用。”郭康不反对:“其实火器也用得着这些东西的。积累下经验,今后肯定用得到。”

“九九八十一……”众人就这么原地大声背诵起来。

实际上,就他所知,古时候的器具和经验甚至不止沈括发现的这些。汉朝人不但有望山和射表,在各处烽燧,也有和重弩配套,用于观测测距的设备。高级一些的望山,也不止是一条棍,而是一个网格状的瞄准器。这些东西,对于火器时代的远射,依然有启发意义。

这话确实很有道理,张百户等人也无法反驳。

“我之前也不知道这个事情,还以为弩就是这么慢慢发展起来的,没想到这么多波折……”郭儒感慨道。

众人欢欣鼓舞,都连连道谢。

他们随后又参观了几处场所,还会见了其他几个村庄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