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 “座山雕”覆灭记(1 / 2)
对于郭康的建议,众人议论纷纷。马可神父对着上面的数字,盘算起来。
“要不我们在希腊地区试试?”他建议:“初期的投入可以由教会来支付,反正也不会太高。而且这对于我们整合各个修会,是有好处的。”
“可以,你记一下,明天去给老杨看看。”王大喇嘛点点头,吩咐道:“我记得上次不是说,有人来请求我们援助么?正好可以借着这个机会,和人际谈谈。”
“我们可以帮忙联系种植棉花的村庄。”马可神父表示:“那边的种植对灌溉要求很高,所以官府对当地情况调查的也比较清楚。而且这种植物至今还在不断的引进和改良,我们的教士也经常在这些地方往来。我想,我们在这方面,还是有不错的基础的。”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在这边,水利工程的规模和数量,与官府对当地的管理和控制程度,基本上是成正比的。看哪个地方水利发达,就知道这里大概率是朝廷的基本盘所在。
哪怕在希腊地区,也是如此。
当地传统的村庄和种植园都比较封闭,虽然他们经常参与贸易,出售橄榄、葡萄之类的经济作物,但平日里也基本不和外人打交道。再加上这二百多年,入侵不断,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都能有来劫掠的贼寇冒出来,导致当地人愈发自闭,见到陌生外人,都得首先怀疑对方是不是探子,准备带人进村抢劫的。
很多地方,民间的组织已经退回了梭伦之前的时代,大大小小的氏族相互对立,占山为王,相互提防,也确实相互劫掠。跟他们一比,古典时代的那些城邦,都算是团结友爱的了。
等到紫帐汗国经营希腊地区的时候,按叔祖郭砥当年的吐槽,这里就剩下两种典型人物了:一种是住在海港边的城里,见谁投靠谁、包括异教徒的希腊老贵族;另一种是住在内陆尤其是山地间,见谁抢劫谁、包括其他希腊邻居的希腊老土匪。
而更多的普通人,则夹在这两种人之间受气,只能给他们当附庸。
在这种情况下,紫帐汗国的经营,就是围绕灌溉种植展开的。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地村庄和山寨的能力,所以从一开始就被官府垄断了。
这里虽然水灾不多,目前的水利水平也足够应付已有的农业,但确实也有不少地方存在缺口。比如棉花,在希腊种植的时候,就需要额外进行灌溉。这种情况下,更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能给当地人带来直接的好处。
而且,资源增加,利用率上升之后,平时的很多事情也就能随之解决了。有需求可以直接找上头要求协调,不用三天两头和隔壁寨子打斗,去争夺水源。这样时间一长,不同村落间的冲突减少,在共同维护这个更大水源的过程中,更大规模的组织也就重新建立起来了。
这些基于沟渠水网的农业组织,很快开始挤压零散的寨子。每当一处工程得到成功,更多的人就会想要效仿,试图通过积极加入,来让自己也获得更多资源。依附于山寨的村民纷纷下山投靠,很多山寨因此解体。
而且,当时还有个现象,就是希腊地区,其实也是相对来说“地广人稀”的。
这里确实平原很少,大部分都是山地。然而之前,土库曼人和西欧人在这里的争夺,导致人口大量减少。等紫帐汗国驱逐了那不勒斯和阿拉贡支持的佣兵,占据希腊地区之后,发展很多地方都没多少人了。
由于之前的处境过于恶劣,这地方的田地,甚至是有剩余的。在采用了更高产的技术之后,确实有能力安置不少人。
而土匪和土匪的文化,也很快被淘汰了。
——没错,这些土匪也有自己的文化。他们崇尚武力,鄙视劳动,看不起弱小者和妇女,认为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