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孟子尽心上》(1 / 3)

加入书签

了凡四训通俗讲义22《孟子·尽心上》

了凡先生提到了孟子的言论,因此这里也找来了孟子相关言论的出处。我们也来同步感受一下古代人所接受的思想,在什么样的教化成长起来的。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求在我者。(舍,上声。在我这,谓仁义礼智,凡性之所有者。)”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有道,言不可妄求。有命,则不可比得。在外者,谓富贵利达,凡外物皆是。赵氏曰:“言为仁由己,富贵在天,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求在我者。”这句话就是前面一个意思。我就不讲了,主动追求就有机会有,放弃了,就不可能有。你能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那还是要看你自己愿意开发出来自己多大的潜能。这里我们可以看见古代先贤的思想是积极向上的。

朱熹也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为孟子的言论也做出了自己的解释。舍,上声。在我这,谓仁义礼智,凡性之所有者。朱熹的观点切入非常的精辟,朱熹是个非常不简单的人。朱熹很厉害,能看见我所看不见的地方。

朱熹没有去强调主动的追求。朱熹是有个性的人,前人说过的,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我就不说了。我来说点不一样的吧。朱熹切入的角度是舍字,你不能丢到仁义礼智,这些你本性所带有的纯良的本性。

人把这些最重要的性情给丢掉了,那就真的得不偿失了。失去自己的本性,失去自身纯良,失去自己的灵魂,这个人和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丢失了道德的品质,意味着丢失了自身最宝贵的财富,丢失了自己的一切。

本来没有钱,咱还是可以有机会当一个精神上的贵族,那现在仁义礼智皆没有,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贫穷,更是精神的穷人。不可取,不可取。

性之所有者,品性是驾驭外物的主人。品行的丢失,不外乎一种结果,成为命运所驱使的奴仆。这里是个陷阱题啊。你选择富贵荣华,还是选择品行。这个陷阱题是在说,你要做命运的主人,还是命运的奴仆。

仁义礼智其实是你获得王权的法器。圣旨如果不盖章,那么这个圣旨是没有公信力的。仁义礼智便是这玉玺,是官人的官印,是商人的公章,是唐僧去各个国家的通关文书。

有道,言不可妄求。有命,则不可比得。在外者,谓富贵利达,凡外物皆是。我个人觉得,孟子是提出了观点,而朱熹是在深刻的领悟,这些先贤的思想。他做出了更深一步的解释。

因此朱熹的洞见很值得大家去了解。有空读一读朱熹的大成之作《四书章句集注》。他对先贤的智慧,都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作答。

如果说站在巨人的肩膀,您可以看得更高更远。那么朱熹是站在古代先贤圣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远。那么您站在大思想家朱熹的肩膀上,这就会有意思了,您极大可能,比朱熹,比各位先贤都还要看得更高更远。

有道,言不可妄求。朱熹先生的眼中可以看到什么?看到是凡是都有一个先决条件。这事情要满足这个条件,是谓有道。做事情前,心里面要有把尺子,自己满足这个先决条件没有。

自己没有这条件,就不要去揽这个瓷器活。

做事情前问一问自己的把握,能不能成事,有几成的把握。干嘛要做无用功,要想的是怎么能够打赢这场胜仗,我怎么能够达成我的目标。言不可妄求,说的是不必有过多的欲望。欲望反而会成为你的拖累。

国学漫画蔡志忠大师,在早年也曾欲望膨胀过。他开动漫广告公司,生意很好,每个客户的单就接了下来,结果工作量过于他,自己根本做不完,甚至一度将自己逼到绝境,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