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5 章(2 / 3)
大学前身)理科类开设有物理课;
??1914年,之江大学开设物理学科;
??1928年,浙江大学文理学院成立,开设物理学门;
??1929年,浙江大学物理学门改称物理学系;
??1935年,浙江大学校长郭任远擅自将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拨给物理系购置仪器设备的外汇专款挪作他用,物理系教师及多数学生愤然离校,到其他大学执教或转学;
??1936年4月,竺可桢任浙江大学校长,物理系师生重返浙江大学,张绍忠仍担任系主任;
??1937年,浙江大学物理系随浙江大学西迁,长途跋涉五千里,于1940年抵达贵州遵义、湄潭艰苦办学。期间由何增禄、王淦昌担任系主任;
??1952年,中国进行院系调整,浙江大学物理系被复旦大学合并。部分仍留在杭州的物理系师生则与之江大学数理学系合并,成立浙江师范学院物理系,办学地址在之江大学原校址。调整后的浙江大学办学方向为工科大学,只保留一个工科物理教研组;
??1957年,浙江大学重建物理系。
在浙江大学良好校风、学风和教风的熏陶下,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尤其是1978年12月,著名物理专家、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兼任浙江大学校长后,浙江大学物理系发展迅速,已跻身国内物理学的前列。
浙江大学的校训——“求是”的渊源可以追溯至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
求是书院自创建之日起,就提倡“务求实学,存是去非”。并在师生中逐渐形成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以尽一己职责”的“求是”校风,这种校风一直延续到以后的浙江大学。
抗战期间,浙江大学西迁流亡办学,初迁浙江於潜、建德,继迁江西吉安与泰和,三迁广西宜山,四迁贵州遵义湄潭。浙大长达2600多公里的西迁路径与红军长征路径前半段基本吻合,这一壮举,被誉为“一支文军”的长征。艰难困苦和生死别离,使竺可桢校长对“求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938年11月1日,竺可桢在广西宜山的开学典礼上,作了《王阳明与大学生的典范》的演讲。在演讲中,他以王阳明的求是精神、遇险不畏精神、艰苦卓绝精神和公忠报国精神,激励浙大师生在艰危中奋发进取,并提出要以?“求是”两字为校训,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求是”的优良传统,贯彻治学的精义。
??1938年11月19日,校务会议正式通过了竺可桢的这项提议。
关于“求是”的涵义,竺可桢曾作过多次阐述,他在《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的演讲中说:“所谓求是,不仅限为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审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尽吾力以行之,诸葛武侯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最好的例子就是科学史上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牛顿、达尔文、赫胥黎等人“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行为。中国也有不少具有求是精神的先贤,孙中山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孙中山先生不但鼓吹革命而且实行革命,这革命精神,正是源于求是的精神。
在此,竺可桢已经将“求是”的涵义大大地拓广和深化了,他所倡导的求是精神就是科学精神、牺牲精神、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
??继后,竺可桢又在《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一文中更明确地阐述了“求是”的方法和路径,他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