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一章 江流不涌青山去(2 / 4)

加入书签

不着边际的恭维话,然后便掏出一封信呈上,随即便告辞而去。

因为信封上没有署

名落款,袁枚当时并没在意,随手放在一旁,过了两天才想起此事。不过当他拆开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居然是小朋友洪亮吉的亲笔来信。难怪信封上没有署名,此人已经数年没有消息,听说投奔了北海贼。

洪亮吉的信袁枚看了好几遍,越看越有感触,从对方字里行间那凝重而又洒脱的叙述里,他看到了「经世致用」思想在北海镇的实现,不由大为振奋。

那里没有禁锢思想的八股文考试,学校里传授的都是经世的学问,每个人所学的知识都是为了实际运用,连一个种地的农民都要识字,以便更好的种地。没有人会有闲工夫做不切实际的空谈,从赵新乃至村镇中的一个小吏,每个人所做的都是为了救苍生于水火。

过了中秋,「三半老人」赵翼到访江宁,袁枚便请他来随园赴宴。奈何赵翼厌烦随园每天登门用餐者甚多,忒闹腾,于是便写下了「名纸填门奉坫坛,随园豪举欲留餐。灵山五百阿罗汉,一个观音请客难。」派人送去了随园。

袁枚看到诗后哭笑不得,思虑再三,决定亲自前往江宁城会晤对方。席间他特意屏退左右,拿出了洪亮吉的信给对方看,赵翼一阅之下先是非常惊讶,随后便气不打一处来。

他倒不是生气洪亮吉投奔了北海镇,而是气这小子不先给自己写信,居然给袁子才这老东西来信!要知道赵翼跟洪亮吉不仅是同乡,而且私交极好。早前他曾跟洪亮吉开玩笑说,等我死了,你来为我写墓志铭。洪亮吉也开玩笑的回敬,那先生最好早些过世,以便我下笔。

于是在和袁枚一番商议后,两人便决定各自写一封回信。主要目的是为了试探下赵新的态度,其次就是狠狠奚落一顿洪亮吉。至于怎么把信寄过去,自然还得拜托松江漕帮的魏三了。

说到赵翼这个人,虽说他这些年都在常州安定书院教书,处于归隐状态,可五年前「林爽文之乱」的时候,他曾受邀在李侍尧的帐下当过幕僚,协助筹划军需,足足干了一年。闲暇之时,李侍尧曾提及了不少朝堂上的秘辛,断言打着前明「赵王」旗号的北海镇乃朝廷之生死大敌。

由此赵翼才得知朝廷和北海镇交手的真相,也震惊于连福康安这样的人物都被赵新当了回「肉票」,狠狠敲了乾隆一笔。

别看赵翼曾中过探花,入值过军机处,甚至官居正四品的兵备道,可这位六十七岁的老头和袁枚一样,骨子里也是个「经世致用派」。

纵观康雍乾时期,只要不是理学一系或是满洲亲贵,为官者在民间官声越好便越会遭受政治打压,最后不是辞官归隐就是身陷囹圄。究其原因,「经世致用派」是程朱理学的大敌,是满清政权必须要打压的对象!

袁枚和赵翼回信后如石沉大海,直到本年正月下旬,魏三才又派人来到小仓山随园,约定了见面之事。袁枚一听巧了,正月二十七他要前往扬州见庆桂,届时赵翼也会去,办完事一点不耽误。

北上扬州见庆桂,是因为袁枚同他的父亲尹继善那亦师亦友的关系。当初袁枚23岁中进士后被选为庶吉士,入庶常馆深造,负责教导他的就是庆桂的父亲尹继善;之后尹继善调任两江总督,二人更是交往甚密。

两人在骆宅一连住了四天,除了每日饮茶暇谈,也给几个弟子讲些诗画之事,过的倒也安逸。等到了第五天的午后,有一船夫打扮的陌生人送来消息,约二人明日午时在银山寺会面,具体地点到了山门外便知。袁赵二人明白对方是怕给主人骆绮兰招来非议,这才没有直接登门拜访。于是次日临近午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