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丝织品与白糖(1 / 3)
历史上,一直到十九世纪初期,岛国一直是生丝、丝织品和白砂糖的进口国家。 先说生丝和丝织品。 随着五代将军德川纲吉在位时限制生丝的输入,以及后期“正德新令”的施行,生丝的进口就逐年下滑。 在京都的西阵,从事丝绢批发的商人逐渐发展达到了三十二家;这些商人为了发展地方蚕丝业,不仅是向丝农发放贷款,还会传授养蚕技术,极大的促进了京都一带的桑蚕养殖业发展。 到了享保年间(1716-1736),全岛国的生丝产量已经达到了三十万斤。 而且,近两百年的天下太平让幕府和各地大名武备松弛,原本大量用于盔甲和弓箭的生丝需求也大为减少。 所以,岛国在江户中后期已经从对于生丝的大量进口转变为丝绢制品的进口。 十八世纪初期,岛国每年从清国输入的丝棉织物超过二十万反(反,日制。长2丈8寸,宽9寸。正好是做一件和服所用的布料。) 在这二十万反的织物里,丝绸制品就接近了十九万,棉织品才有几千反而已。 但这也就是最后的辉煌了,到了十九世纪初的时候,随着棹铜贸易的不断下滑,丝织物的年贸易额仅有一万四千多反。 赵新经过仔细分析后,觉得在“天明饥馑”这段时期是一个机会。因为各地的粮荒,造成诸藩都在鼓励种粮食,这时候谁还有心情去大力发展种桑养蚕。 他准备用另一时空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丝织品,通过低价倾销,彻底打败京都西阵的丝织产业。你们就老老实实搞印染吧。 那么这个时代的丝织物贸易的利润有多少呢? 从清朝商人不辞艰险的奔波往来于海上就能猜到,利润不会少。根据历史记载,丝织物的利润平均在120~200之间。(不要相信那些动不动就写“百倍之利”的说法,那只是一种形容。) 再说白砂糖。 十八世纪末,品质最好的中国白砂糖(一番冰砂糖)在长崎港的到岸价是二两白银每斤;长崎奉行给出标售价时,则涨到每斤317两;最后等岛国商人买下再送到大阪发卖,此时的价格已经涨到了每斤57两白银;至于到了关东地区,价格已经达到了每斤65两至7两之间。 赵新已经仔细算过,天明时期,一两金等于六十日两银。一日两白银是3759克。 这样一算,那就是22554克杂色白银可换1两小判金(纯金含量852克)。 清朝商人现在每年运到岛国的白砂糖数量是多少?一百二十万斤以上! 自己要是一次搞来五十万斤白砂糖……小意思了,两百五十吨而已,总共也就两百多万;按照长崎会所里的标售价,就可以卖到两万六千五百两小判金。 然后?然后傻瓜才去熔炼纯金呢! 拿这些小判金去跟长崎的清朝商人求购成套的宋版书,不用太多,买五套就可以。 现代一套宋版书多少钱?2018年一套五本的《钜宋广韵》,八千多万。 这还只是一年白砂糖贸易所带来的利润。这门生意不做才是傻蛋呢! 而当赵新说出可以提供大量的砂糖和丝织品后,胜山传三的心跳猛烈加剧,脸色通红。如果拿个仪器测一下的话,绝对超过了180,要爆的。 赵新一看心说要坏,自己这一番利诱之下,胜山老板怕是要犯心梗啊。于是他连忙扶着对方找地儿坐下,又让一旁的平太赶紧去端杯热茶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