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1 / 2)

加入书签

大拿姓王,单名一个清字,科大本硕博毕业,如今是双旦教授、微电子学科带头人。

电话里聊了两天还不够,最后王清还是按捺不住求贤若渴之心,亲自来了趟江东。

温若瑾不但拒绝了他的邀请,还当面挖起了人家的墙角,“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研究所的,王教授如果知道哪里有这样的人才,可以推荐给我,我的实验室待遇一流。”

王清这会儿已经知道她巨有钱了,但挖人着实有点不知天高地厚,实验室有多烧钱,眼前的小姑娘怕是没有直观的感受。

“出成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十年二十年……有时候甚至要耗尽一辈子。个人的财力终归是微小的,尤其是你要一边投项目,一边养所有人……”为了一时的待遇放弃终身的编制是非常短视的选择,更何况是投奔一个二十岁的小女孩。

但人的境遇和思想本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温若瑾只是想捡个漏而已,万一捡到了呢?

“我明白您的意思,但并不是每个有真才实学的人都能受到重用的。而且对于一些经济困难的人来说,钱真的很重要。被我挖走,总比被国外的研究机构挖走要好。”

这是无从辩驳的事实。

王清静默了许久,再开口时,语气略显沉重,“好,我回去帮你问问看。”

“能单独主持课题的,500万安家费,年薪150万,十年起签。副职,300万安家费,年薪100万,同样十年起签。往下是100万安家费,年薪50万,五年起签。申请到的所有课题经费都归课题组所有,根据组内的贡献系数来分。成果归实验室所有,个人可署名。”温若瑾把大致条件列出来。

王清:条件确实诱人,但是你有钱也不能这么造啊……真把人挖来了,你这手里的钱够造几年的?

虽然对温若瑾画的饼不是百分百放心,但不得不承认她说的没错,学术是纯粹的,但人不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就难免导致一些人才生存空间遭受挤压。

课题难报、职称难评、经费难下、经济难以为继……

同样遭遇的朋友,王清有好几个。

“那研究方向和实验领域……”

“微电子学、集成电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封装技术、光电相关的都可以。至于新能源方面,热传学、材料力学、电机学、机械设计……您有这方面的人才可以全部介绍过来,性格好不好无所谓,但人品希望您能帮忙把关。”

说这个话的时候,温若瑾心里不是不虚的,因为感觉确实可能会养不起。

不过没关系,钱不够,挣就是了,可人才若是错过了,那才是真的可惜。

事已至此,温若瑾不得不再次打起金融市场的主意。

她准备拿出两个亿,一个亿投资股票,一个亿投资期货。

为了保险起见,她还准备去香港请专业人士分散操盘,以免走漏风声。

王清离开后不久,温若瑾便制定了两个“五年计划”:

实验室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她手里的钱加上房地产开发赚的钱应该足够支撑这段时间的开销了。

投入金融市场的两个亿则是为第二个五年做准备。

在她看来,只要能平稳度过前十年,往后的日子便可以一边耕耘,一边收获。

从王清这个专业人士的嘴里了解了温若瑾的能力与潜力,赵怀玉终于相信侄女想要为她贡献政绩的想法是切实可行的。

于是,她也活动起来,主动向领导提出想要下沉到基层一线。

下沉到基层是一个非常锻炼人的过程,摊子大,责任也大。

赵怀玉这个级别,升一级后下沉到基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