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资产整理(3 / 6)

加入书签

六亿两千万,包船王投入了一亿七千万,还有要支付给怡和的3.4亿港币,一共才11.3亿港币。

不过除了这部分以外,当时百胜公司在公开收购九龙仓之后,也在股市上收购了百分之五左右的股份,这部分的股价就不低了,均价在30块港币,所以这部分也花费了近一亿五千万。

总共加起来,百胜公司花费了12.8亿港币,持有九龙仓百分之六十四点五的股份,其中包括百胜公司未换购成置地股票剩余下的百分之十五的股份。。

这其实已经达到了全面邀约收购的标准,不过要避开也很容易,只要把股份分散开,单一股东低于百分之五十就可以了。

这个价值刚好和在收购前的九龙仓总市值差不多,但显然九龙仓落到了雷蕴荣和包船王手里价值肯定不会这么点。

所以对于这次收购,林行之在信报发表评论称这是一次经典的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战果的蛇吞象式的收购。

因此后世有香江股神之称的李兆基也是在反复研究这次的收购战。

其实最主要的还是最后那一下釜底抽薪转战置地,让置地股票大涨,冲抵了一些成本,不然肯定没法这么轻松。

看看历史上的包船王就知道了,先是花了十五亿港币的资金收购了李超人以及几个闲散股东加起来近三层的九龙仓股份,然后又与怡和在股市上召开展开对决,斥资二十亿港币现金邀约收购了两层散股,最终花费了三十五亿港币才拿下九龙仓百分之四十九的股份。

这次可以说由于雷蕴荣的介入,不仅钱花的少了很多,还让怡和也伤劲动骨了。

所以,这次雷蕴荣不仅让高盛公司准备的两亿美金贷款没有用上,就是他自己准备的资金也没有用完。

当时雷蕴荣为了保证资金充足万无一失,不仅让高盛准备了两亿美金的贷款,还在收购战开始之后,将之前为了迷惑怡和而接连举牌的几家除了置地以外的公司的股票全部给卖掉了。

受当时收购战的影响,整个股市都在略微上涨,所以雷蕴荣卖掉那些股份不仅没有亏钱,反而赚了那么一点。

所以在最后,因为雷蕴荣投入到百胜公司的股价较高,只需要他再投入两千万的现金。而包船王,则需要再投入四亿七千万港币。

最终的资产剥离方桉就是包船王出资六亿四千万港币收购雷蕴荣手里的百分之五十的百胜公司股份,以此包船王成为九龙仓的控股股东。

之后雷蕴荣按照目前天星码头物业以及天星小轮,钻石山龙蟠道地皮和山顶物业的实际价值,出资购买这些资产。

这样做虽然会产生更多一点的税费,但是胜在清晰,明了以及合法。

至于金门建筑,在怡和收购它的时候就将它私有化了,所以收购起来也方便很多,不过这份钱需要雷蕴荣自己出了。

分割方桉已定,两家也是派出人手来进行具体的方桉实施。

虽然雷蕴荣和包船王在大方向上定下来,但一些细节问题还是有很多,所以这资产分割足足花了近一个多月才搞定,其实这也算是快的了,如果遇到斤斤计较的人,这能扯皮个一年半载。

在这近一个月的时间了,大家看着九龙仓不断的发出公告,也知道这是两人在分割资产。

普通人可能就是当做茶前饭后的谈资,大部分华资商人就是羡慕嫉妒了,每公布一份资产都让他们眼红不已。

至于怡和集团,他们愤怒到咬牙切齿但却不得不往肚子里咽,九龙仓每一次发布的公告就像是一巴掌打在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