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祖制?(1 / 2)

加入书签

"朕或有一法,可救活大明无数百姓。" 天子清冷的声音在偌大的乾清宫暖阁中悠悠回转,令得不少作势便要开口的老臣愣在原地,脸上惊怒不在,取而代之的则是不加掩饰的错愕。 他们刚刚听到了什么,年纪尚且不到十七岁的天子声称有办法救活大明无数百姓? 须知,眼下大明看似"四海承平",除却辽镇岌岌可危之外,其余地方还算安稳,但暖阁中在座的朝臣们作为大明的"船长",自是清楚大明这艘航行了两百余年的巨轮已然到了随时有可能沉没的程度。 "请陛下为臣等解惑。" 彼此对视了一眼过后,阁臣李国普强压住心中的荒诞,朝着案牍之后的天子躬身行礼,有些迟疑的说道。 如若天子在刚刚继位的时候,提出这等"荒诞"言语,在座的朝臣自然不会将其放在心上,可案牍之后的天子早已用事实证明,其心智远比同龄人成熟许多,尤其是颇有"远见",或许天子没有再开玩笑呢? "朕曾听说,南洋有一神物,名为甘薯,口感比之传统粟米虽然略有不足,但一亩地的收成,却是高于粟米数倍不止。" 迎着身前朝臣有些惊疑不定的眼神,朱由检缓缓自案牍的奏本下面,拿出了一个奇形怪状的"植物",交给了身旁的司礼监秉笔,示意令众臣传阅。 或许是巧合,暖阁中的朝臣大多出身北直隶,还是第一次听说"甘薯"这等有些拗口的名字,唯有曾在南直隶生活过几年的兵部尚书王在晋脸上露出了一抹若有所思的神色。 "陛下,此物收成若是可数倍于稻米,为何迟迟不见?" 终究是大明最顶尖的一批"聪明人",简单的交换了一下意见之中,众人便发现了朱由检话语中的漏洞。 若是"甘薯"真的拥有如此奇效,大明那些靠着庄稼吃饭的朴实百姓怕是早就大规模耕种了,何至于如此"不闻不问"。 涉及到大明的未来,仅凭一个在家赋闲多年的徐光启可无法说服暖阁中的衮衮诸公,朱由检只能改变思路,授意司礼监秉笔王恩,谎称这甘薯乃是皇庄中所种,增添一丝说服力。 不待朱由检出声提醒,便见得一直垂手而立的司礼监秉笔上前一步,陪着笑容,小心翼翼的解释道。 "诸位大人有所不知,此物虽然收成颇多,但口感却是有所不足,食多了又会有胀气之症,兼之价格低廉的缘故,民间百姓倒是少有种植.." "就连宫里,也仅仅在皇庄中种了些许,偶尔给宫里的贵人们换换口味。" 闻声,李国普等朝臣便是下意识的眉头一皱,他们在和天子商议国政,区区一个阉人,岂敢插嘴。 但一想到刚刚说话的太监乃是天子的贴身大伴,兼之这几个月来对他们也算恭敬有加,没听说做出过何等出格的事,便勉强将心中涌现的不满咽下,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 "如若价格低廉的话,百姓应当更乐于种植才是.." 说话的是"帝师"孙承宗,他赋闲在家的时候,倒是也曾亲自动手耕种过几种蔬菜。 "帝师,一条鞭法..." 话音刚落,不等朱由检出声解释,便见得户部尚书毕自严缓缓起身,脸上的表情有些尴尬。 此话一出,暖阁中的朝臣均是恍然大悟,帝师孙承宗更是面露愧色,苦笑一声,便是坐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自从"大明脊梁"张居正主持变法,实行"一条鞭法"之后,朝廷便是只收银钱,不收粮食。 这劳什子"甘薯"口感本就不如传统的粟米,加上价格低廉,卖不了多少银子,自然无人愿意耕种。 闻言,暖阁中的朝臣不由得面面相觑,皆是瞧出了对方脸上的苦涩,如此说来,这"甘薯"岂不是犹如鸡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或许这"甘薯"收成真的能够数倍于传统粟米,但百姓之中无人愿意耕种,仅凭皇庄那点所得,又能够救活多少百姓? 见得众人上钩,朱由检心中一动,但面上却是不动声色,朗声说道:"朕深知仅凭朕的微薄之力,难以拯救大明的亿万百姓,唯有群策群力,才能共渡难关。" "代王府那边,给朕拿出了三万亩土地,晋王府和沈王府也各自拿出了五千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