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御马监提督(1 / 2)
刚进九月初,肆虐京畿之地数月之久的燥热便是一扫而空,空气中多出了一抹寒意。 十多天的时间过去,生活在京师脚下的百姓们也逐渐走出了大行皇帝殡天的"阴霾"中。 大街小巷谈论的也不再是先帝的"杂闻趣事",而是讨论起了与其脾气秉性截然不同的新天子,望向紫禁城的时候,脸上也满是殷切之色。 与终日躲在深宫之中钻研木工的天启皇帝不同,这位新上任的天子才刚刚继位便是展现出了与其年龄十分不符的成熟,才刚刚继位,便是起复了几名在天启朝"失势"的老臣,引得朝野一片称赞之声。 更令人啧啧称奇是便是权倾朝野的"九千岁"魏忠贤竟是主动上书请辞,以精力不济为理由,辞去身上所有差事。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天子浅邸时期的旧人王承恩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仍任"东厂提督"。 除此之外,魏忠贤还主动上书请辞包括"宁国公"魏良卿在内的所有魏家人的官职和爵位。 不管是真心亦或者假意,魏忠贤的这一连串举动落在朝臣的眼中,无疑变成了天子即将对"阉党"清算的政治信号。 这两日,弹劾魏忠贤及其党羽的奏本如同雪花一般涌入乾清宫暖阁之中,在天子的案牍上堆成了小山。 本以为天子会趁势拿掉魏忠贤这个在天启朝权倾朝野的大太监,为"新朝"注入生机,但不曾想深宫之中的天子却是对此展现出了耐人寻味的态度,对弹劾魏忠贤及其党羽的奏本纷纷留中不发,只是下令停止为魏忠贤营建生祠。 因为一时闹不清天子的真实目的,近两日弹劾魏忠贤及其党羽的声音倒是小了不少,不过仍有一众出身东林的官员在四处奔走,准备"拨乱反正",肃清朝野。 话里话外,俨然以"大明的救世主"自居,只有他们东林党当政,才可挽救大明于水火之中。 外间的漫天喧嚣全然没有影响到大明天子朱由检的心情,此时他正在王承恩和魏忠贤的陪同下,于暖阁中接见自南京而来的"不速之客"。 ... ... "奴婢曹化淳,见过皇爷。" 官厅之中,跪着一名身着蓝袍,瞧上去约莫三十余岁的太监,此时正一脸激动的望着上首的年轻天子,许是因为心情过于激动,其声音竟是微微颤抖,胸口也是不住的起伏着。 他叫曹化淳,自幼净身进宫,因为天资聪慧,聪敏好学继而得到了当时的司礼监太监王安的赏识,被安排至信王朱由检身旁,伺候信王。 待到天启皇帝继位之后,因为魏忠贤及其党羽谋求司礼监秉笔之位,故而害死了王安。 受此牵连,他也被逐出北京,发配留都南京戴罪,与信王朱由检南北相隔。 "曹伴伴,你回来了。" 望着身前一脸激动之色的太监,案牍之后的天子神色也是颇为复杂,脑海之中不由自主的回想起"后世"对于曹化淳的诸多记载。 许是因为受到王安的影响,为人忠厚的曹化淳也是极为敬重读书人,并与诸多出身东林的官员交好。 "甲申之变"发生时,时年五十五岁的曹化淳已然居家六载,待到满清顺治皇帝移驾北京之后,曹化淳赶赴京师上疏,请妥善处理崇祯皇帝及皇后陵寝。 但曹化淳却是没有想到,他的如此举动却是遭到了当时投向满清的一众文官的攻讦,指责其"开门迎贼",为卖国乱臣。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闻声,一脸激动之色的曹化淳便是一个头磕在地上,声音中更是夹带了一丝哭腔。 虽然知晓朱由检继位之后,十有八九会将其召回京师,但曹化淳也没有料到他日思夜盼的"起复"来的竟然如此之快。 轻轻的摆了摆手,示意身前的太监起身,朱由检眼眸中涌现了些许阴霾之色。 近些天,他思来想去,还是觉得自己皇兄的"落水"当是一场阴谋,尤其是有"武宗"皇帝的前车之鉴在。 武宗的正德朝有"立皇帝"刘瑾,自己皇兄的天启朝有"九千岁"魏忠贤,二人皆是希望重振皇权,并且为此采取了诸多手段,且都是在正值壮年的时候,因为一场"落水"而撒手人寰。 更要命的是,二人皆没有子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