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既是侍君,更是智囊(一)(1 / 2)

加入书签

入了夜,赵宝琮去了景仁宫。

她推开门,放轻声音,“安涟,歇下了吗?”

屋里无人应声,但不多时一阵脚步声响起,很快安涟便走了出来,“臣恭迎陛下。”

“免礼。”赵宝琮拖着步子走进景仁宫,“深夜叨扰,你心中没有骂朕吧?”

“臣不敢,”安涟跟在她身后一起走进去,“倒是陛下日理万机,怎么想起来臣这里了?”

“心里烦,出来转转。”赵宝琮叹了一口气,“宫中除了朕,就是先帝时的妃嫔们,一个个无趣的很。唯独与朕年纪相仿又能说上几句话的,只有你了。”

她走进景仁宫,入目只有几件简单的用具和摆设,并不花哨。香炉里点着旧梨香,气味清淡雅致,赵宝琮闻了闻,便觉得烦躁的心情也平静下来,只想坐下来好好休息一番。

案上有一幅写了一半的字帖,想必在她来之前,安涟正是在这里练字。

静夜,焚香,书法……这安涟是何等闲适自在?反倒是她这一天为了陈阿细的告状头痛不已,问完贺骁问林焕,现在还要想该派谁去羌州才好。

“陛下有烦心事,可以和臣说一说。”安涟将桌案简单收拾了一下,“不过若是涉及摄政王的话就算了,陛下和王爷的争端,臣还是不听为好。”

赵宝琮苦恼地揉了揉脸,“安涟,你这话真是愈发让朕心堵了。”

“臣惶恐。”安涟给赵宝琮倒了一杯热茶,目光平静。

赵宝琮觉得安涟一定是遗传了安证道刚直的性格,这股子不畏强权的品质真是与当年数落先帝的安卿如出一辙。

罢了,罢了。

赵宝琮把陈阿细的案子从头到尾给安涟讲了一遍,末了,才闷闷地问,“安涟,若是你父亲,他会怎么处理这个案子?”

安涟听得认真,想了许久,才道,“父亲过去身居司吏一职,本不会与刑狱案件有牵扯。不过按照父亲的行事风格,遇到这样各执一词的案件,必要亲自到羌州去探访,得到足够的信息和证据,才会下决断。”

“你是说,朕应该亲自去羌州?”赵宝琮听了,若有所思道。

“不,陛下是天子,是要运筹帷幄的。”安涟认真道,“臣的意思是,陛下不可仅凭猜想臆断来判断案件,须知晓实际情况,得到足够多人的证词,才能断定案件是非。像陈阿细的告状,陛下就算在宫中想破脑袋,也无法得知千里之外的羌州还有哪些蛛丝马迹的证据,至少要派一位特使大臣前去,仔细调查,才能决定此案。”

“林焕也是这样说的,”赵宝琮点点头,“可是应该派谁去呢?林焕说此人既要在燕骜面前有面子,又得让朕信得过,朝中……有这样的人吗?”

如果安证道还在朝廷,她当然是毫不犹豫就会让安证道去了。可如今……纵观满朝文武,她竟找不出一个能让她足够信任的大臣来。

“能让燕骜买账的,只有燕家人。”安涟想道,“这位特使,恐怕只能从燕家选。”

“那万一他们沆瀣一气,欺瞒朕该怎么办?”赵宝琮又问。

“那就派两个人去。”安涟笑道,“陛下想要一位既能管住燕骜,又能让陛下信任的大臣,可朝中并没有这样的人,那不如将这一个人的职能拆到两个人身上。两个人同去,相互也有个制衡,陛下也能放心了。”

“是啊!”赵宝琮恍然大悟,“何必非要执着于让一个人去呢?让两个人去,一人查案,一人监督,反而更好!”

“陛下心中有主意了便好。”安涟看着她欢欣鼓舞的样子,神色也柔和起来,“陛下初掌国政,万事开头难,遇事总会手足无措。但若是能多思考,多实践,总会有驾轻就熟的一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