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星期四 十一月二十四(1 / 2)
早起晚了一点。 洗漱,收拾。 吃早餐,一两酱油炒饭,一个茶叶蛋,一张薄饼,一碗粥,一碗豆腐脑4元。不错。 去图书馆。 泡咖啡。 吃巴旦木果仁。 先困,然后开始结合手机录音相册和便签复习。 吃午饭,土豆丝米饭1.4元。加汤汁,不错。 最后冲刺复习。 之间有休息。 考试,老师年轻而严格。 感觉可以。 和老师说再见。 去图书馆三楼读余老师的山河之书。引人深思。 意义有大有小,多层次。 当年汲汲与名利时不妨想想宇宙。 当你伤心难过时,不妨想想这世界有多大。还有多少找到了自己维度的意义。 有时候把过程可以当成目的本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和余老师观点不同,我认为理想的方式就是边读边行。受限于环境,我们可以先读,再走。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果直接去走,无意义的拍照会流于形式主义。 但是一昧地三思而后行也是不对的。因为很多事情,你不实际尝试只能流于空想盲想。那样的话你就相当于用绳子拴住了自己。 如那个学长所说批判性地辩证思维是必须的。发展的眼光也是必要的。很多事情没有去想的必要,不要因为懒而浪费自己的时间。 还有就是科研、竞赛、课代表等等这些你不了解的东西正是你的机会,因为不了解的人很多。而且正是不了解才要去学习,才要去尝试。 称之为走出舒适圈,不能闭关锁国,固步自封。 不破不立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因为事务总是在发展变化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想不出来的东西,就大胆去在实践中学习吧。我们要不断的在变与不变中保持平衡。 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 既不能没有规划,居无定所。又不能没有弹性,成为强迫症。万万不可有所谓完美主义,好与不好总是相对的。这要看客观标准和我们的主观标准,最后的选择既取决于我们作出的权衡选择,又受限于客观的环境。但环境是客观的,我们要更加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客观环境尽管其发生是随机的,但其引起我们多大的反应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适应能力,这是一种人文意义上的免疫。不妨再引入一些病理概念,如化生,机化,变性等等。非常有思考价值。 这里先告一段落。 吃晚饭番茄炒蛋二两米饭3.4元,谢谢阿姨的汤汁。五碗汤,不错。 回图书馆,读单词,吃面包。 回四楼读书。 休息后,继续读。 距离产生美,气质和礼貌还有一些细节决定第一印象。 打开手机,本义是发个读书动态。 乱花渐欲迷人眼。 我应该不忘初衷。 之后再做其他。 如果杂事比较多,就看情况。比如可以继续关机,先读书。 或者,拿纸和笔记下来,排个先后顺序。这样既有轻重缓急,又不容易遗忘漏掉。 切记:留言不是形式主义,择重要的或者看后续。 订阅号看自己的时间,以及预计时间。 拿快递,到科讲。 之间和曲,刘,三姑,叔,妈分别聊天。 对一个异化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的推文引发了我对阴暗性的思考。事实上,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有阴影。我们看待一些人和事,不能走极端,而要持太极思维。同时坚守自己的底线,信念,原则立场。要紧跟先进文化。对于暗,理性批判,理性分析。存在既有理,但这是有范围的。我们己不可以全盘否定,但又必须进行根本意义上的固定这些极端的享乐腐朽言行。 综上所述,一定要批判,发展,平衡。多角度,有突出点,不极端。 看新闻联播等。 看交易信息等。 惊喜地发现了自己有了选择上的进步。即对目的性、时间性、需要性必要性等角度作出综合考虑的时候,同时能够抓住主要矛盾。 有舍有得。 时间是极其重要的。 时间成本。 简单有助于专注。 复杂更注重形式上的过程性的完成感。 还是要看自己,抓主要矛盾。事物总有两面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