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大雍的科举制度(1 / 2)
在过了中秋之后,神京就变得热闹起来。 却是马上就要开始进行省了,这京畿之地的考生都要到神京城的供院进行考试。 大雍朝的科举分为三个等级。 分别是等级最低的夏举,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秋举,而后就是各省精英内卷大春举,这三样考试对应的就是秀下、举人和进士。 大雍的地方分为四个等级。 分别是道、省、郡、县。 春举是在各郡之中举行,参加的是各县的学生,一年考一次,考完就是秀才。录取人数卡比例,只在考生中取百分之三十。 考了秀才,就有资格去官府任职当吏了。 其后就是秋季的举人考试。 前置条件儿是必须要考了秀才,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府举行,只录取百分之十。 举人就意味着可以入仕了,到县城里直接有官职,虽然是九品子麻官,但上限是很高的,最起码能够去省级机构任职。 最后,就是五年一考的春举了。 前置条件儿为举人,且成绩为各省前一百名,四品以上的官员,必须要进士出身。 大雍的科举不考八股文,只考两门,一个经贴,一個策论。 经贴考的是百家经典,相当于现实中的阅读理解。 给你出上一段话,或者一篇文章,让你分析其中的深意,解题时文体不限,这考的是写作的基本功。 策论考的就是国朝的政治制度,这就是考你的实际能力了。 会给你出算数题,税收时遇到特殊情况怎么办、出现兵变时该怎么行动等等。答题同样无固定格式,全看考生水平如何。 听起来似乎没什么难的,但一般人后面那一门没有专门的老师进行教导、且家里没有相关藏书的话,想通过就十分困难了。 大雍朝,最贵的东西就是书。 太祖皇帝认为,民不可开智,直接设立勋、士、工、农、商、贱六籍。 在太祖朝的时候,基本上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了。 说这种开倒车的行为读书人会支持? 可惜,大雍立国之初,读书人都快让大元霍霍光了。而且开朝勋贵作为既得利益者,虽清楚家天下的坏处,但也是双手双脚支持。 所以建国之初太祖收敛天下藏书,百姓若有私藏者,当没入贱籍。无朝廷许可不准私自印书,擅开书院者斩立绝,夷三族。 百家经典史书,只能在朝廷开办的书馆购买,一册千银。 且科举考试只有录入“勋”和“士”的两籍的人才能参与。所谓“勋”即开国勋贵家族,而“士”则是大礼朝官员的后裔和跟随太祖起家造的兵丁及其家眷。 在这“焚书坑儒”的政策下,造成的后果可想而知,这就是大雍举朝尚武,且没有文官集团的根本原因。 太宗即位以后,虽也赞同太祖皇帝的愚民政策,但同样觉得勋贵当朝也不是好的现象,需要人进行钳制。 而且太宗朝完成了统一,摊子大了,太祖留下的草台班子也撑不住这么大的家业。 于是太学院和地方官办书院应允而生,同时太宗允许“农”、“工”、“商”籍贯的人读书。 商籍若想参与仕途,必须将家产全部捐献朝廷,并且去邻省安家重新划分籍贯方可。 幸好太祖短命,这“焚书坑儒”的政策还没彻底执行到位就翘了辫子。 这地方上的农民和工匠还有大量前朝读书人,在太宗的激励下,民众方才有了阶级升越的空间。 在迁都神京后,太宗方才解开了建立书院的限制,只是若要开设书院必须要向朝廷缴纳千银才行,且只能在郡级开办。 等到了太上皇执政的时期,方才彻底放开禁令允许民间开建书院。 到了太上皇隆庆十五年后才彻底废除了“限书令”,并将书籍降到十两银子一册,允许个人相互抄书穿越。 而后到了彰武帝登基后,又是改革了一次科举,再次降低人的参考门槛,这才让大雍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内阁首辅李善宝对大雍确实有很大的功劳,避免大雍变成两晋南北朝门阀当政的样子。 在大雍朝,就不存在穷酸书生一说。 从童生到举人,少说也得烧个二三百两银子打底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