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这下真是一分都没有了(2 / 3)

加入书签

万两银子给辽东?”  涂文辅答道,“皇爷一共拨了两千万两。”  皇帝点点头,长出一口气道,“这两千万两银子,可是神宗皇帝当年从各地的矿税中一两一两抠出来,再一分一厘积攒下来的,不想几年一过,转头便成了空了。”  “这民间有句俗语,‘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今儿朕算是领教了这个道理的利害了,从现在开始,咱们可不能再这么花钱了,还是得想办法去赚银子。”  “过去花出去的钱,朕就不去说它了,朕要讲讲现在这拨出去的二十万两银子,这宫里的人去了辽东之后,一定要把这道圣旨在辽西的文武诸将面前再念一遍。”  “朕不是要跟他们哭穷,朕是想要他们的体谅,这四十五万两银子,朕是怎么都凑不齐了,先拿出的二十万,其中有一大半,还是朕的奶奶们、朕的庶母们、朕的后妃和弟弟妹妹们、朕的家奴们从自己口袋里掏出来的私房钱。”  “关宁军把朕这一大家子的钱都掏空了,这二十万两银子他们要还是嫌少,那就只能等朕把裁衣服的钱挪过去给他们了。”  这一席话说完,连魏忠贤都被感动了,“皇爷,您就放心罢,这刘应坤和纪用都是奴婢的掌班,刘应坤是万历二十九年时进宫的,侍奉奴婢的时日最长。”  “他们要去了辽东,一定能秉承皇爷心意,让每一分银子都花到实处,万不能给人贪墨了去。”  “掌班”即是司礼监这些秉笔大太监的私臣之一。  依照内廷制度,凡司礼监掌印秉笔,非奉公事,皆不得出宫。  故而这些秉笔太监往往会在“名下”之外再收用一些心腹,让他们代为料理一些自己来不及处理的琐事。  这些秉笔的“私臣”在内廷自是有他们各自的名称,譬如职掌一家之事的曰“掌家”,办理食物、出纳银两的曰“管事”,职掌箱柜锁钥的曰“上房”,钤束两班答应官人的曰“掌班”,打发批文书、誊写应奏文书的曰“司房”,其余则是一些管帽、管衣靴、茶房、厨房、打听官、看庄宅的小宦官。  魏忠贤虽然不识字,但是刘应坤和纪用身为他的掌班肯定也是内书堂的优秀学生。  因为天启年间,掌班和司房是可以在各自的秉笔值房里协助处理文书的,当然如果遇上了要紧大事,最后还是得让魏忠贤和那五位司礼监秉笔作主。  有这样一层关系在,朱由校便不必害怕这些奴婢能把押运去辽的这二十万两银子贪了。  这些私臣的命运跟内廷可谓是休戚相关,他们的生死起落直接由内廷掌控,外臣是无论如何都收买不了他们的。  这一点,连千里之外的满清都看得清清楚楚,皇太极施行“反间计”的时候,便专门利用被俘虏的太监送信,而不是用那些还来不及剃发的汉官。  朱由校又道,“这一回他们去,主要任务还是送银子和发银子,在朕看来,这两件事最要紧,别的他们什么都不要管。”  “尤其是对敌方略和作战计划这些军事上的问题,他们若是管东管西的,徒惹人讨厌不说,这‘外行领导内行’要是出了岔子,最后连朕的脸上不光彩。”  “虽然朕如你所愿,给了他们一个‘镇守中官’的名头,但他们实际上还不算是名副其实呢,朕要是想将他们撤回内廷,那左右也不过是再下一道圣旨的事。”  “关键还是银子,你得让他们留意着,瞧瞧辽东的赏银都是怎么发的,朕知道那些辽东官员报上来的人数是假的,可你也不要让他们揭穿此事。”  “至于具体怎么发银子,每个人该拿多少,他们也不要乱插嘴,就让袁崇焕放手去办就行了。”  “宁远的首功到底是归袁崇焕的,他最清楚内情,犒赏银子由他来发,众将士心里最服气,这内廷的人要跑过去指手画脚的,别人会以为朕小气,赏赐臣下的心不诚。”  “这送钱送礼,最忌讳的就是白花花的银子送出去了,收了银子的人还不记你好,朕要指望关宁军打仗,怎么能让将士们以为朕不是真心想颁赏呢?”  “所以这刘应坤和纪用要干的事儿很简单,只要替朕睁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