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明盛书屋>其它小说>秦皇汉武看近代史> 第 170 章 地理历史农业8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170 章 地理历史农业8 (9 / 18)

地吁口气:“后人喜大一统国家,可国家大了诸事难管啊。”

朱标上前为他按摩肩颈,劝道:“往日你不是劝我,国事繁多,不能心急,要慢慢调理,怎么你倒急上了?”

朱元璋苦笑:“咱倒不想急,但对大明百姓而言,知道太多不是件好事。”

他抬头再次望向天幕:后人呐,你悄悄地对咱说多好?

【清朝救灾制度亦是如此,明以干旱、地震、水灾为三灾害,清朝则以水灾、旱灾、疫病为三灾害。

三灾害发生并不是单独事件,而是相互存在联系,如干旱伴随蝗灾,出现时机又处于夏秋季节,若朝廷不赈灾,民众无粮死亡又会因高温产生瘟疫;

清明灾害发生区别,是因明朝处于小冰期前半段,而清朝正逢寒冷期。

从清朝大大小小的水灾数据来看,清平均每年发生水灾近5.9次,其灾害主要集中在清朝前期,后期气候逐渐变得干冷后,水灾频率才放缓发生周期】

清朝帝王气冷抖:你别光说不放啊!

把水灾日期地点列出来啊!不带这么厚此薄彼的。

【清朝中前期相对温暖,但总体气候低于明朝,即使是相对温暖期,温度对植物、农作物生态也极度不友好。

如顺治十一年到康熙五年中,短短五十年内,太湖、汉江及淮河结冰五次,洞庭湖结冰三次。

又因寒潮太过,自唐以来江西专为朝廷进贡的柑橘园,不能生长结果】

天幕顿了顿补充道:【柑橘喜温暖湿润气候,生长要求在12.5℃到37℃之间,在水果种类中是耐寒性较强果树,而江西柑橘不结果,可见清朝气温多寒冷,对农业影响多大】

朱棣仔细观察明清农牧交错线:“先皇在世时,为安边境也为置流民,在北边大兴军屯、民屯及商屯,朕记得从江西、山西、四川等省移过大量人口过去

屯田安疆。”

为节财力朝廷行‘纳米中盐法’,??し????????魒?_[]?『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招游民屯田边地种栗。

朱煦高不解地望着自家爹,不明所意又不敢开口问,只好愣愣地听着。

朱棣拿起帕子拭手,慢慢道:“如今北边卫所撤移,大明百姓从青海撤到今长城内,唉...”

他重把视线落到天幕上:“边地风高土燥,沙碱苦寒,使物产薄收,屯田养不活戍边军家小,朕不得不卫所南撤。”

今听后人一言,他倒生出几分治边思绪,不过...他转了转眼:“得让天下学子多习自然之理。”

人才多了大明才能物尽其用,治理边患探索海洋等等哪样不要人?

朱高炽脸色迟疑:“爹想让学子学后世物理化学?”

朱棣眼角上挑:“怎么?怕他们不学?”

见太子犹豫不定,他索性掀起龙袍坐在台阶上:“朕听完讲宋篇章后,你知道朕最大的感悟是什么吗?”

不等两儿子回答,就自径道:“读书人拧不成一根绳!”

宋抬寒门治国,治国前布衣学子与谁相争?向走时踩的是谁?

是他的同窗、与他同身份的学子!

这样争出来的文人天然互斗,加上文人相轻极易自我撕咬,那王安石司马光党争不就是如此?

争到最后到底是为天下还是为自己?

朝堂上全是读圣贤书的人,对朝廷就是灾难!

如今天幕彰显真正的格物之道,他便提倡学子研究自然,追格物致知真理,他便能不拘一格降人才,平衡各方同时也能避免某方做大朝廷。

朱高炽一怔:“爹要废爷爷户籍?”

太祖在世时仿周制规定:工匠者世袭工匠,医者世袭医者...爹才登基不过三年,就要改前制?

朱高煦大大咧咧道:“太子没听到后人说有工匠做尚书吗?早废晚废都要废,何不早废?”

一番混账言论成功收到爹和大哥怒视,在两人威压下朱高煦怏怏地住了嘴不敢开口。

【气候越坏百姓越遭灾,朝廷就越鼓励百姓开荒农耕,越鼓励农耕植被越遭殃。

朱元璋为得粮食以备灾年,下旨鼓励农人耕垦,为消农人顾虑,还特设律法保护农人垦田利益。

洪武开荒十二年的数目就达170万余参,到十四年后大明普量土地,其田数达850万余顷,乃华夏历史之最。

这组数字并未保持多久,就被清朝突破,康熙末年达到851万顷,雍正三年高达890万顷,到乾隆中叶以后中原地区已无开辟之地】

秦始皇&刘彻&李世民&朱元璋神情一动:雍正?让官员纳粮的皇帝?

天幕语气纠结:【农耕越多就代表人类与自然越无法相处,翻开各类气候、灾害书籍,上面都清晰写着:

历代及本朝弊端,加上黄河失修、森林面积缩小,及不可控的宇宙变化(太阳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